当前位置:诸天阁小说网>综合其他>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五辑 一个真实的西周

第五辑 一个真实的西周

  ●太伯让王建吴国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朝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太伯是太王长子,按照古代传位给长子的传统作法,他是理所当然的国君继承人。但季历是个非常贤明之人,而且其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也深受古公亶父的喜爱。《史记》记载,古公亶父曾说:“我们国家在这一代就要出现能使我们兴盛强大的人才了,除了姬昌还能有谁?”

  太伯看出父亲有意传位给三弟季历,以便将来让姬昌继位,并且侄儿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非常人能及。因此,太伯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并嘱咐三弟,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姬昌,为周族开创出一番伟业。待到古公亶父意欲退位,打算传位的时候,太伯和季历都坚决推辞,谁也不肯接受王位。

  最后,太伯为了断掉别人拥立自己为王的念头,毅然带着二弟仲雍离开周地,赶往远离家乡的东南蛮荒之地,并断发纹身,遵行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周部族的人见太伯意志坚决,就只好奉季历为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伯让王”的故事。太伯虽身处蛮夷之地,但能够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渐渐在吴地建功立业,被拥立为王,国号“吴”,是为吴国始祖。

  ●周季历开疆辟土

  周和商很早就发生了关系。武丁时的卜辞中有“令周侯”和“璞(伐)周”的记载。《易经》中载武丁伐鬼方,周人也参加,并因战功得到商的赏赐。这些史料说明了周至晚在武丁时已接受了商王朝边侯的封号。

  季历即位后,继续发展生产,周的实力日益增强。当时商王是武乙。武乙曾经授予季历征伐大权,以辅助殷商征讨四方。季历率领军队向西灭程(今陕西咸阳)、向北伐义渠(今宁夏固原),并活捉了义渠首领献给武乙。

  到了武乙之子文丁为商王时,任命季历为“牧师”,即诸侯的方伯首领,让他执掌商朝西部地区的征伐重权。有了征伐之权,出师有名,季历开始大举出兵,降服始乎之戎、翳徒之戎等部落,声威大振,附近诸多部族纷纷主动来投,周部族实力得到了迅速增长。

  当然,季历在位期间,主要进攻的目标都是山西境内的北方部族,他们虽部落众多,但没有强大的国家政权,力量十分分散,比较容易征服。

  周人在开疆辟土之初,选择这些力量薄弱的部落作为征伐对象,是完全正确的。而且,这些戎人四处侵袭,对殷商政权也有威胁,周部族的这些军事行动自然得到了商王的首肯。通过这些战争,周部族的实际力量大为加强,在商的诸多方国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后来,商王文丁困死季历。但季历的死并没有削弱周的实力,反而还让周的继承人文王姬昌对商产生了极大的敌意。而且,吸取了先人的教训,姬昌从此对商十分警惕。为了不使先人的悲剧重演,姬昌一直采取低调的策略来转移商对周的注意力,同时暗中扩大自己的实力,后来成功地颠覆了商王朝的统治。

  ●周文王勤勉治歧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为西伯,即著名的周文王。文王一方面继承后稷、公刘的治理方针,即发展农业;一方面按照古公亶父、季历的办法,努力把周国治理强大,以报商王朝的杀父之仇。在治理朝政时,牢记古公亶父的遗训,广为招贤纳才,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倍加敬重,甚至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好也要招待“贤才”。据《史记》记载: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当时,不少著名的能人听到周文王广求“贤才”的消息都纷纷跑到周国归属于他,就连商王朝的著名大臣也有跑到周国的。纣王荒淫无道,他的大臣辛甲曾多次进谏,无奈忠言逆耳,昏庸暴虐的纣王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还要派人杀掉辛甲。辛甲见势不妙,为躲避杀身之祸,弃商投周。周文王亲自迎接辛甲,奉若神明,拜为公卿。鬻子同辛甲一样,也是殷商臣子,据说曾经75次向纣王进谏忠言,而纣王根本不作理会。于是,鬻子也来到周,受到周文王重用。此外,曾以打猎为业的太颠,也是当世贤德之人,被周文王发现之后,不以其出身低贱,反而主动去请他到朝中做官。

  如此一来,当时杰出的人才如闳天、散宜生、胶鬲等都纷纷投奔周文王。周文王从善如流,对他们分别考察,量才任用。《诗经·大雅·西伯》说:“济济多士,西伯以宁。”周国很快出现了人才济济的盛况。周文王在这些贤士的辅佐之下,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周国土地本来就肥沃,适宜农耕,加上周人又善于种植,于是农业空前发展。周文王以维护百姓利益为出发点,以德治民,采取了诸多发展生产的富民政策。比如允许百姓在山林中打猎,在河流沼泽中捕捞,等等。周族的实力日益强大,不断地扩张着自己的领地。

  ●姬昌囚禁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在周地施行德政,发展生产,招纳贤才,在当时引起了其他一些诸侯的瞩目。

  商朝诸侯崇侯虎在自己的封地(陕西户县)得到报告,说西面岐山下的周文王在大行仁义之道,势力扩张极快。崇侯虎不敢怠慢,急急忙忙赶到朝歌向封王汇报情况,借此表功。

  纣王听后便命令西伯昌来朝歌觐见,随后“囚西伯于羡里”(今河南汤阴北部),也就是说将西伯投入了监牢,这一关,就是七年。周文王被囚,每日闭门待罪无事可作,便将伏羲所创八卦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并且为之作了卦爻辞,代表万事万物,无穷无尽,内藏阴阳消息之机。这样,《周易古经》就形成了,这部书对后来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伯邑考舍身救父

  西伯被囚之时,周的群臣当然万分着急。伯邑考是文王的长子,当他得知父亲被囚羑里时,就决定去朝歌觐见纣王,希望能救出父亲。大臣散宜生听说此事后极力反对,他认为纣王昏庸无道,身边老臣之言尚不在意,以伯邑考的资历,前往朝歌,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寻死路。伯邑考说:“我看纣王是个好色好利的人,不如就送他一些美女和金银财宝,也许他能让我父亲回来。”

  大家觉得这方法不错。但是有的大臣认为,光给纣这些东西也许还不行,他未必肯放西伯回来。这句话提醒了伯邑考,他说:“我看要想让我父亲回来,只有以我为人质。”当下,他就决定自己前往。众大臣认为这样做不妥,怕不但西伯不能换回,可能伯邑考也回不来。但是伯邑考的决心已定,他人再也无法阻挡了。

  伯邑考来到商,向纣献上了礼物,又说自己代父受刑。但是狡猾而又凶狠的纣不但没放了西伯,反而也把他扣留下来。后来,纣命他为自己驾马。

  一次,纣听人说,现在很多老百姓都说西伯是圣人,纣听到后火冒三丈,说:“他是什么圣人?我杀他的儿子给他吃,看他知不知道。”

  可怜伯邑考不但没有救了父亲,反而自己的命也丢掉了。杀伯邑考的时候,纣问他是不是对自投罗网后悔,伯邑考说:“为了父亲的生存,我何悔之有?我遗憾的是自己不能亲手杀了你。”

  伯邑考的肉被做成饼,送到牢中的西伯面前。西伯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的好儿子惨遭毒手,望着他儿子的肉,他似乎很从容,拿了一块饼,大口大口地吃。他心里明白,他要忍受这人间最难忍受的事。等来人走后,他和着泪将吃下去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他对着苍天祈祷,他愿上天饶恕他的罪责。

  这边,纣王知道西伯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狂笑不止,说:“谁说西伯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的肉,还不知道。”

  有一天,西伯的四位大臣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去看他。当时周围监视非常严,西伯不能和他们说一句真实的话,他对着他们四位眨了眨右眼,意思是说:纣是个好色之徒,你们赶快送美女给他;又向他们拍拍自己的肚子,意思是:这个昏君要天下最珍贵的宝贝;最后站了起来,快快地走了几步,其含义是:你们要快快行动。对西伯这些动作的含义,四大臣心里都明白,最后他们点了点头,就离开了监牢。

  他们回到周以后,就广搜美女,聚集财宝。散宜生到了西方的犬戎国,寻得一匹宝马,全身雪白,脖子上却长着红色的鬃毛。他又到了有华国,找到了几十个美女,一个个如天仙一般。南宫适等又聚集了大量的珍宝。

  最后,他们装满了几十辆大车,送给了纣。纣王看到金银财宝,已是眉开眼笑;再见到这么多美女,更是心荡神驰;当他看到那匹宝马时,他惊奇地差点要跪到了地上,高叫一声:“这是谁的宝贝?”散宜生急忙上前说:“是西伯送来的,以赎他自已的罪。”纣当时心情一好,就痛痛快快地把西伯放了。临行时,还对西伯说:“我看你就是个老实人,都是那崇侯虎说的坏话,不然我怎么会把你关在这里。”他还送给西伯弓箭、大斧,并准许他有讨伐诸侯的权力。他完全被西伯的计谋迷惑住了。

  西伯回到了周,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从此以后,他潜心于灭商的准备工作。

  ●姜太公渭河钓鱼

  商纣王时期,姜子牙闲来无事,经常到渭河边去钓鱼,他钓鱼的方法很特别,他用的是直钩,并且从不在钩上放鱼饵。一边钓鱼,他一边唱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虽然几天也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然每天按时来到渭河边垂钓,姜太公的行为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天,一位叫武吉的砍柴人好奇地坐到姜太公身边,与他聊了起来。姜太公自我介绍说:“老朽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武吉听了姜太公自号“飞熊”,觉得很可笑。便说:“像您老先生这样整天坐在这渭水河边钓鱼,而且还用直钩,不要说鱼,只怕连虾也钓不到。一个连鱼都不会钓的人,居然自号飞熊,实在令人可笑。”姜太公听了武吉的话,只淡淡地一笑。后来,周文王听说渭水河边有位老者用直钩钓鱼,他就料到此人一定是位奇才。于是他带上厚礼去聘请姜子牙。姜子牙人朝后被封为太公,做了军师,后升为丞相,辅佐文王、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伐纣灭商

  周武王观兵孟津后又过了几年,武王祭祀文王后向东去检阅部队,到了孟津,他供起了文王的尸位,也就是以一个人化装成文王的样子,坐在高位上,供人们祭祀。他对手下将士说:“我是太子发,我是奉我父文王的命令去讨伐商的,哪里敢自作主张。”他又向司马、司空、司徒等宣告:“我们都要努力啊,我是一个没有功业的人,只是凭我的祖先的德行而行事,我今天继承我的祖先的方法,设立各种赏罚之制,为的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大家听完这席话,都觉得武王真是他们的明主。姜太公道:“将士们,大家行动,开船划桨,动作迟缓的要受罚。”

  于是武王带领大军渡河,在那个时代,人们都很迷信,武王也不例外,当船划到河中央的时候,突然有一条大鱼跳到了武王的船上,武王低头拾起来,用以祭天。到了对岸,又有一团火从天而降,快落到了武王头上的时候,一下变成了一只乌鸦,颜色通红,而且发出怪怪的叫声。武王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征兆,就领兵打道回府了。

  又过了两年,纣的统治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他杀死了比干,关押了箕子,大臣们纷纷向国外逃,武王感到讨伐纣的时机成熟了,就向诸侯们宣告道:“纣王罪孽深重,不得不很快消灭他。”

  于是率领几万名将士、三百多辆兵车,向东讨伐纣。在行军途中,武王还写了一篇《太誓》,对众人宣告道:“现在纣只听他的女人妲己的话,自绝于天,用残忍的方式杀害了他的三位贤臣,疏远了他祖父母以下的亲族,抛弃他祖先的乐曲,制作了大量淫荡的音乐,所以现在我姬发替天去讨伐这人间的罪孽,胜败在此一举。”

  众人齐声欢呼,这时武王全军将士众志成城、士气高昂,为这次东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武王渡河的时候,到了孟津这地方,突然刮起了大风,在河里卷起大浪,将武王将士所乘的船冲得七零八落,大风刮得武王的阵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手拄着黄斧,右手举起白旗,在风中挥来挥去,说道:“我现在率领天子之兵,顺应天意,谁敢挡我!”

  于是大风就停了,河里的浪也没有了,将士们都感到很奇怪。

  两个多月后,他们到了商纣王所在朝歌的郊外,武王左手拄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白色旌旗,举行誓师大会,武王道:“古人有句话说得好,‘母鸡是不报晓的,母鸡报晓了,就会倾家荡产’。现在商纣王只听女人的话,整天只顾淫乐,不理朝政,他残酷地对待百姓,人们一点活路也没有,所以我今天起兵攻打纣,这是应天命、顺人心的事,各位一定要努力。否则我们将对不起人民,对不起我们的祖先,更对不起天。”

  宣誓完毕,诸侯军队集结了几万人、四千辆战车,陈兵于牧野,要和纣决一死战。这里离纣王所在的朝歌只有70余里。

  纣王听到武王这么快就起兵攻打自己,一下把他从鹿台的温柔富贵之乡中拉回到残酷的现实,慌忙调兵前去应战。但他的精锐部队一时根本调不上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战俘武装起来狼狈地开赴牧野。

  战斗的号角刚刚吹响,姜太公率领几百精兵冲上前去,纣王调出几千人马出阵应战。战约几个回合,姜太公的人马渐渐不敌纣王之兵,他就领兵往自家阵中逃跑。纣王一看姜太公大败,立即吩咐全军拼杀过去,追至一个山谷。突然间,像雷一样的声音从这里响起,武王的兵马一起从山间的各个角落杀出来,一时间商兵乱了阵脚。

  不仅这些兵士都是临时凑起来的,而且纣王作恶多端,奴隶们对他恨之入骨。纣王命令他们冲锋,他们就是不前进;鼓声再急,他们却一个个倒戈,对准纣王的部队射箭,就这样几万大兵土崩瓦解了。纣王一看大势不妙,立即杀开一条血路,骑着马飞也似地跑了。

  纣逃回到城内,登上鹿台,穿上锦绣之衣,将鹿台的财宝一起聚集起来,长叹一声,命令手下架上干柴,一把大火将他也连同他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无数财宝一起送上天了。

  武王带领兵马攻进朝歌,只见城内黑烟滚滚,兵士报告,纣投火自杀了。武王和各位诸候进了城里,到了纣王的尸体前,向他连射了三箭,然后割下了他的首级悬挂在大白旗上示众。

  兵士们又在一棵大树上发现了妲己的尸体,这个祸国殃民的妇人已上吊自杀了。武王也对准她的尸体射了三箭,将首级割下来悬挂在小白旗上示众。

  ●武王建周封诸侯

  把商纣王彻底消灭后,武王进入商都,将商的畿内分为邶、墉、卫三个国家,以邶封纣子禄父(即武庚),墉、卫则由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分别管制,合称三监,另外还有一说是管叔监卫、蔡叔监墉、霍叔监邶,以监视武庚。安排好后,武王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据记载征服者有99国,臣服652国。武王四年(约公元前1066年),武王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大型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规模的区域,随时都会发生诸侯叛乱的局面。为了巩固政权,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武王决定按功行赏,理顺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首先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爽等人。为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地区,周朝仍然沿用商的分封制方法,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受封的有鲁、齐、燕、卫、晋、宋、虢等71个诸侯国。被封的诸侯拥有自己的军队和人民,但必须向周天子负责,听候天子的调遣和赏罚,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

  ●周公一日三吐脯

  周公天资聪明,才华出众,从小在王室中长大,受过已故的文王不少的教诲。武王临终时,把还是婴儿的太子姬诵和军国大事托付给了周公。周公安葬了武王,把姬诵扶为天子,就是周成王。因为成王年少,国家事无大小,都由周公代管。

  周公理起国政来,不仅得心应手,而且十分卖力。为了治理好国家,他想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帮助他办事。为了接待贤能的人,他忙得不可开交:有一次,周公正在洗头发(古人不剪发,把头发留得很长,洗的时候很费事),刚把头发浸湿,外面来人有急事要报告。周公连忙握着湿漉漉的头发,出去接待,办完事回来再接着洗;洗到半截儿,又有人来报告,他又赶紧握住湿头发出去。一连出去好几次,才把头发洗干净。还有一次,周公正在吃饭,刚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外边有客人来访。他马上把肉吐出来起身去迎接客人。一顿饭的工夫,来了三次客人,周公就连吐了三次饭菜。家人在一旁见了忍不住说:“您不能吃完饭再去会客吗?”周公摇摇头说:“这些贵客来访,都有好主意要说。我恨不能马上去听听,怎么能怠慢了人家呢?”这就是典故“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来历。

  ●周公东征平叛乱

  武王消灭了暴虐的纣王后,为了安抚殷民,采取了软硬两手策略。在占领朝歌之后,武王马上全部释放了纣王拘押的人民,并把封王屯积的粮食分发给了贫弱之民,还及时地表彰了被纣王迫害过的贤人,以显示新的政权不同于纣王的暴政。更重要的是,他一方面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地,让商朝的旧人觉得周朝并没有灭亡殷商血脉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封在殷周围的管(今河南郑县)、蔡(今河南上蔡)和霍(今山西霍县),用以监视殷地的武庚,史称“三监”。

  周武王死,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这本是使周王朝保持稳定和发展的正确选择,谁知却因此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企图继承王位,他对周公旦摄政殊为不满,乃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周公“将不利孺子(指成王)”;煽动武王其他弟弟(蔡叔、霍叔等)公开与周公作对,并怂恿武庚及东方诸侯国反叛周室,妄图里应外合,颠覆周王朝政权。

  管、蔡等人的所作所为,为武庚为代表的殷商旧势力进行武装叛乱打开了绿灯。武庚等人本来就对殷商的灭亡怀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机复辟,这时见有机可乘,便利令智昏,联合地处东方(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地区)的一些诸侯国(徐、奄二国及熊盈氏的十七国),公开扯起了叛乱的大旗。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周公旦肩负起巩固周王朝政权的历史重任。他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镇定自若,大智大勇,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兴师东征,彻底平定叛乱。

  当时有些诸侯对叛乱并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王室内部的小事,不愿意参加东征平叛的作战。同为王室重臣的召公对周公的作为也心存疑虑,态度消极。为了统一内部思想,顺利进行东征,周公专门发布文告《大浩》,说明平叛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在文告中,周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周武王死后,国内不太平,殷王遗族利用周内部的动乱发动叛乱,王朝正面临天降大祸;在此危急时刻,他用大龟占卜,得到上帝旨意:用武力平叛是吉利的;他告诫周人及拥戴周室的诸侯,文王、武王创立的大业,必须继续下去,叛乱必须用武力平定;他已决心执行上帝的旨意,用兵东征,希望各诸侯及其臣属们,听从自己的领导,一起投入到东征平叛大业中来。

  周公东征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是叛乱的策源地原殷商王畿地区。周公统率东征大军出动后,按当年武王伐纣的路线行军,兵锋直指邺地(朝歌北)。由于叛乱不得人心,加上东征军实力强大,所以周师一到,武庚的叛乱武装便全线溃败,武庚本人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耻下场。与此同时,周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驻地嘟(朝歌东),管叔负隅顽抗,驱众抗拒王师,但此举不啻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王室大军迅速击破了管叔的武装,占领了翩地,杀死了叛乱的首恶者管叔。接着,周师又攻克了蔡叔驻地殷(朝歌西),活捉了蔡叔,把他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邻)。至此,武庚和三叔发动的叛乱,很快地被平息了。

  当武庚、三叔发动叛乱时,位处今苏北、皖北一带的淮夷也遥相呼应,“助纣为虐”。所以周公在征服殷商故地后,便决定东伐商盖和淮夷。这时辛公甲提议道:“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韩非子·说林上》)。周公从善如流,采纳了辛公甲的意见,决定先攻淮夷(也称九夷)。这些小国兵寡将微,武力不强,自然不是强大周师的对手。但淮夷在长期抗击商军的进攻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战斗力,况且其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洼,河流湖泊纵横,周师西来,车兵行动实受限制,不如在殷故地那么方便,人马也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征伐淮夷的作战,并未像预料中的那样速战速决。但是面对困难,周公东征的决心毫不动摇,经过连续作战,终于征服了淮夷,“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逸周书·作锥解》),取得了东征之战第二阶段的胜利。

  第三阶段是征讨“践奄”,将周王室统治推进到东方地区。在征服了淮夷诸小国后,周公再接再厉,挥师北上“践奄”,讨伐东方最后一个叛乱据点。奄,又名商奄,地居今山东曲阜一带,商朝时曾是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周灭商后,奄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武庚、三叔叛乱的爆发,奄也积极参与,成为周在东方的一个劲敌,所以自然是周公东征中的重要打击对象。此时周师已经占领了奄国西、南两面的邻国,对其构成战略包围,奄已处于完全孤立的不利局面。故当周师挟战胜之余威,进迫奄城时,奄君束手无策,只好被迫缴械投降了。奄国灭亡后,丰、蒲姑等山东北部诸方国也相继投降,周王朝的统治势力一下子扩大到了渤海黄海边上。至此,历时三年的周公东征,终于以胜利而宣告结束。

  周公东征战争是武王伐纣战争的继续,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东征胜利后,周公认为发生这次叛乱的主要原因是镐京的位置太偏于西部,远离商殷那里得来的土地太远,不利于对那里进行管理,所以决定在东边建立一个新的都城。经过占卜,周公认为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个好地方,于是决定在洛邑建造一个新的都城——“东都”。

  周公严格恪守文王、武王的遗训,节俭办事,不搞铺张。东都的规模很宏伟,它的内城是九里见方,外城是二十七里见方,一共花了九年多时间才建成,但是其中绝没有为追求享乐而建造的场所。周朝从此有了东西两个都城,原来的都城镐京称为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的根基所在;新建成的东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后修建的。成王依旧在镐京居住,做为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重镇的东都由周公坐镇。从此,周朝长期稳定的局面开始形成。

  周公为了周朝的事业,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还制定了许多法令,礼法是维系统治者内部等级制度的,而刑法主要是用来镇压人民和奴隶的。周朝实行了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稳定了。

  ●周公制礼规言行

  西周初年,实际掌握周朝大权的摄政周公姬旦制定了完整的周礼系统,成为西周及东周数百年间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周礼的思想基础和核心是天命观。天命观的本质是德。德是人的行为,“以德配天”是天人交合的方式,与殷商民族求天、祭天、问天的一元决定论有了区别。周公把周人取代殷商成为统治民族归因于德,文王“明德慎罚”,德行敦厚,勤劳谨慎,具备了“德”,才得到上天和小民的认可,被赐予王权,这不但是周人王统的理论论证,也是周公对周王朝统治构成的规定。“以德配天”肯定了人的主观努力,把它作为天和上帝对人们的作用方式,从而形成了周礼中主动的伦理学。周礼之下的统治者同人民一样不能再像殷商民族那样依靠上天、列祖列宗的恩惠和启示生活,而要主动地靠有德的生活方式来取得上天的监督和赏罚。

  由这种天、德二元基础出发,周礼形成了一系列伦理道德观念,它们成为周礼的精神和核心。在统治上,周公从“敬德”出发,阐发了“保民”和“慎罚”的主张,以之作为“德”。这一点不但是周统治的中心思想,经战国儒家张大后,也成为全部中国封建政权的根本规范。从“德”的各种涵义引申出“君子”,这个合德的人的概念,把“有孝有德”作为“君子”的规范,以君子为“四方之则”。“孝”与“德”并行,“孝”是传统宗族宗法观念的伦理化,“追孝”是周人用礼器追念、祭祀先人的活动的总称,以祖先为核心的宗族观念发展为“孝”的伦理范畴。

  ●中西交流第一人

  周成王的曾孙周穆王姓姬名满,他一生中多次同四方作战,每战必胜,武功卓著,堪称一代盛世帝王。周穆王不仅勤于政务,而且十分喜好出游。

  古人出游,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帝王身份虽然尊贵,享用的不过也是马车而已。只是帝王的马匹多为良种,周穆王就有神马八匹。说起这八匹骏马,可真是周穆王的心肝宝贝。因为这八匹神骏绝非寻常良马可比,它们皆有不凡的来历。这还得从造父讲起。

  造父是周穆王主政时期最著名的养马、御马高手。他姓赢,相传是颛顼帝的后裔。造父的祖上世代以牧马、御马为生,由于技术精良,而被推荐去为周天子养马,封在秦地(今西安一带)。造父为培育良驹,专门从夸父山上寻觅野马,捕获之后精心驯养。因为这些野马原是穆王的祖父平定天下之后散放在夸父山上的战马的后代子孙,它们既有野性之美,又保留着其祖先作为战马的英武气概,因此是血统极佳的良马。

  经过一番辛劳培育,造父一共驯养了四匹千里马,分别为乘匹、盗骊、骅骝、绿耳,加上其他四匹良驹,一并献给了周穆王。穆王见过之后大喜过望,于是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的车马,并经常让造父驾着快马香车载着他四处兜风。

  这八匹骏马奔跑起来,有的足不践土,有的快比飞鸟,有的昼夜行千里,有的背上生翅……神奇非凡,令人艳羡不已。平日里,穆王把这些马放养在东海岛的龙川附近。据说那里有一种草,名叫“龙刍”,传说“一株龙刍,化为龙驹”。这样,那些骏马在吃过龙刍之后,更是如虎添翼,神奇无比。

  英俊的穆王想周游天下,就命造父驾着八匹骏马拉的车子,带着一队人马,从今西安的宗周(镐京)沿渭水向东进发;从黄河渡口盟津渡过黄河,沿太行山西麓向北挺进,直达阴山脚下;转而长途西行,绕河套,溯河源,登上了巍峨的昆仑山;再西行数千里,到达了西王母之邦。

  在历史上,周穆王十七年,穆天子乘八骏之舆西巡昆仑,会见西王母之邦的部落联盟首领西王母。这是继千余年前西王母之邦向舜帝献地图表示归附中华一统之后,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一次极盛大的出访活动。

  西王母在风景最美的瑶池设盛宴款待穆王一行,举觞奏乐,热情洋溢。穆王赠送给西王母大批中原特产和锦绸美绢,西王母酬以当地名贵的瑰宝奇珍。西王母请穆王游历其国中的山川名胜,穆王书“西王母之山”,并种植槐树留念。临别时,穆王流连忘返,西王母劝饮再三,并作歌曰:“祝君长寿,愿君再来!”穆王此行往返三万五千里,带回了中亚和西域广大地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穆天子西行之旅可能已经在欧洲中部的华沙平原地区留下了足迹。

  这个记叙西周盛世同西方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故事,发生于公元297年在河南汲县发现的战国《汲冢书》中得知的。其中有一册记述穆王的故事(后称《穆天子传》)。因为这个故事,周穆王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著名游历家和开拓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

  ●国人暴动厉王逃

  公元前878年,周厉王(周朝第十个王)即位后,旱涝无常,农业生产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饥民到处都有,但官府却无人出来赈济。周厉王为了聚敛财富,以备享用,他命虢公长父和荣夷公遍告天下:将山林川泽统归王室所有,不准百姓樵采和渔猎。周厉王的做法不仅给平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连一些中下层的贵族也都蒙受了损失,一时间人们各执己见、议论纷纷。

  王命遍谕全国后,厉王便命荣夷公和貌公长父到处查看施行情况,发现拒不执行的轻者杖责,重者杀头。于是,平民之间的议论就变成了怨言和咒骂。为了能堵住众人的嘴,厉王派人从卫国请来了巫师,让他用巫术去人群里寻找曾私议朝政和咒骂自己的人。卫巫倚仗厉王的权势,开始随意栽赃,很多无辜的人死于非命。迫于卫巫和厉王的淫威,人们在公开的场合不敢说话,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打招呼,只能用眼神示意。一时间,人们都行色匆匆,不敢在有人的地方驻足。

  厉王满以为用这个方法已经压制住了人们心中的怒气,便更加悠然自得。大臣召穆公劝谏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提醒厉王应该广开言路,择良言用于政事,弃秽语于沟渠,厉王却根本就听不进去,一意孤行。三年后,又逢灾害,百姓借此举行大规模暴动,周厉王无法抵御,被迫出逃。史称这次暴动为“国人暴动”。

  ●烽火戏诸侯亡国

  周幽王是周宣王的儿子,是西周有名的腐朽昏聩的末代天子。周幽王十分宠爱美妃褒姒,在其生下儿子伯服以后,他废了原皇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但褒姒生性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开心,不惜上演一场又一场大闹剧,直到把国家给赔上,才结束这些闹剧。

  周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修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不远就有一座,这就是今天长城的雏形。如果犬戎打过来,最先得到消息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周围关卡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白天燃俎,晚上升火。这样就能迅速传递紧急信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能及时发兵救护。大臣虢石父为取悦幽王和王后,建议幽王和王后到骊山去,晚上的时候把烽火点起来,附近的诸侯见了一定会快马加鞭地赶来。王后褒姒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就有可能会笑起来。

  于是,幽王带着褒姒,前往骊山举行盛大宴会。到了深夜时分,幽王真的下令燃起烽火。报警信息迅速传往附近的属国。王畿附近的属国国君都以为镐京有紧急军事行动,立即集合军队,火速驰援。早上的时候,诸侯之师果然来到骊山。幽王毫不在意地派人通知诸侯:这是自己在用烽火解闷。属国国君劳累奔驰,气急败坏,只好偃旗息鼓,恨恨而归。王后褒姒终于不禁嫣然一笑,幽王为此大赏虢石父。大臣和诸侯见到这种情形,都对国君大为失望。

  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又下令申国杀掉原太子宜臼,申侯对于自己的女儿申后被废本就十分恼怒,更不愿杀死自己的外孙。于是,申侯联合缯国,勾结了犬戎族对幽王大兴问罪之师,共同进攻周朝都城镐京。兵临城下,幽王再次命令属下急燃烽火向属国求救。属国国君们因为有上次的教训,都不着急出兵,慢腾腾地向镐京进发。援军到达之前,镐京就已陷落了。主持政务的姬友战死,那个出馒主意的虢石父在战乱中被杀,幽王、伯服都被犬戎杀了,褒姒被掳走了。西周就此灭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

猜你喜欢: 只有怪兽可以吗| 原神,长枪依旧| DC新氪星| 海贼开始的奇妙冒险| 龙王传说:我为原神| 下班,然后变成魔法少女| 我在奥特世界捡属性| 满唐华彩(怪诞的表哥)| 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 数码宝贝入侵美漫|